“大数据杀熟”有何新变种、新套路?“千人千价”的征象缘何屡禁不止?如何管理“大数据杀熟”?带着上述问题,《经济参考报》进行了深入调研,业内人士、专家等向揭秘了个中的套路和症结。
一问:“大数据杀熟”有何新套路?
“国庆出去玩订酒店创造,同样的房间,用自己常消费的账号订显示388元,而用不常用的账号订只要236元,价格相差近一倍!
”“同样的酒店,不同平台差价将近100元。”

刚刚过去的“十一”国庆假期是居民出行旅游的高峰期,在社交平台看到,在买机票和订酒店的过程中,不少消费者都以为自己遭遇了“大数据杀熟”。
中消协公布的2024年上半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之一是“平台经济‘大数据杀熟’频现”。四川省消委会日前最新发布的《网络消费者知情权保护调查报告》也显示,在经历过网络上购买商品和做事的消费者中,39.64%的受访者碰着过“大数据杀熟”的情形。
所谓“大数据杀熟”,是指经营者利用互联网平台上风网络消费者日常消费数据,依照一定的算法逻辑,输入具有推送工具与排斥工具的身份信息,自动天生和输出个性化的发卖或做事定价,使不同消费者对相同发卖或做事支付不同对价的行为和征象。
调研创造,“大数据杀熟”不断涌现新的“变种”,不仅形式更加多样,而且套路日益暗藏。
——“随机红包”优惠力度“因人而异”。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看到了不少关于外卖平台省钱包的投诉信息。有消费者投诉称,购买外卖平台的优惠红包,最初购买利用时开出的红包很大,有时能达到12、13元,而多次购买后开出的红包就变小了,一样平常只有6、7元。
黑猫投诉平台一位消费者称,一家平台组织攒奖票兑换红包或者提现的活动,该消费者攒了好多奖票准备兑换时,创造无法兑换,而同一地区、同一韶光点,有朋友奖券不多却可以兑换,他认为平台对付不同账号存在差异对待。
——新老用户被“差别对待”。一些网友吐槽,预订酒店“黄金会员比普通会员贵”、打车软件“钻石会员”价格高于新会员。有网友称,用新注册的小白用户、普通会员用户和高等别的会员用户同时选购同场次电影,最便宜的是小白用户,其次是普通会员用户,而高等别的用户一张票要比小白用户贵出5元以上。还有用户反响,自己作为某平台的付费会员,一开始会得到平台送出的固定优惠券,但当优惠券用完,须要自己费钱再买优惠券时,创造要支付的价格比非付费会员购买同样的优惠券还要贵。
——浏览页面“千人千面”且“价格浮动”。平台和企业会根据不同用户的特点推举不同产品。如拥有较好支付能力的用户,搜索商品时会看到更多的“奢侈类”商品,预订酒店时首页会显示更多的五星级酒店。
其余,也有人反响,页面在多次浏览后价格会涌现自动上涨。一些软件订房页面被浏览多了,干系酒店房价就自动上涨,营造“酒店很抢手”的错觉。小红书平台一位用户吐槽称,从在线旅游做事平台购买机票,第一次看显示是3500元,当晚准备订票时溘然涨价到3900多元,第二天价格持续不降就下单了,而下单后再查询价格则急速规复到第一次看时的价格。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柄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总的来看,“大数据杀熟”呈现暗藏化的发展趋势。“当前很多‘大数据杀熟’不似以前那么直接,整体而言规则越来越繁芜、也越来越暗藏,但这种根据消费习气、消费特点,供应特定商品或特定做事的行为,涉嫌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对消费者而言是不公正的。”陈音江说。
二问:“千人千价”缘何屡禁不止?
近年来,我国已出台《中华公民共和国消费者权柄保护法履行条例》《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互联网信息做事算法推举管理规定》等多项法律规定对“大数据杀熟”进行规范,但“千人千价”依然屡禁不止,缘故原由何在?
“信息不对称”是采访过程中被频频提及的内容。中国公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三希对《经济参考报》说,“大数据杀熟”实质是一种利用信息不对称而进行的“价格歧视”行为,或称作“差异化定价”行为,屡禁不止的背后有多重缘故原由,包括算法定价存在暗藏性和不愿定性,差异化定价“认定难”甚至消费者维权难取证举证以及监管本钱高、难度大,难以形成常态化监管等一系列缘故原由。
从技能角度看,“大数据杀熟”背后高度依赖数据和算法,而算法具有高度不透明性,算法“黑箱”仍旧普遍存在。
一位从事平台经济监管研究的专家对表示,算法的细节被视为商业秘密而不被公开,一些由算法定价的结果也缺少可阐明性,纵然设计者也难以完备阐明其决策过程,而消费者更是只能遵守算法规则参与“游戏”。
以“随机”发放红包、优惠券这一常见的手段为例。陈音江见告,有的平台会根据消费者的消费记录,包括消费频次、消费金额等,对用户进行分层。对付消费频次高、粘性很高的用户以及完备不消费的用户,不发放优惠券;对付有消费记录但消费频次不高,特殊是单次消费金额又很高的用户,通过多发优惠券和打折券来重点培养。“这种情形表面看起来彷佛是随机的,很难去创造它背后的发放机制,也很难取得证据。”事实上,一些平台常日以“韶光不同、地点差异导致价格浮动”“新用户有优惠”等情由,对其行为进行阐明,但消费者并不认可。
从实践角度看,由于价格差异的缘故原由无法查清,因此针对“杀熟”行为每每存在取证难和举证难。
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说,“大数据杀熟”和精准营销、“千人千面”的广告是相互关联的,以是擦边球就特殊多。一旦被创造,平台商家也可以说是通过精准广告去做精准营销的,并非“大数据杀熟”。
在算法暗藏性强、侵权剖断界线模糊的情形下,维权本钱高是难以超出的坎。“即便创造了价格差异,由于举证的困难,也鲜有消费者进行维权。此外,在该类轇轕中,与消费者可能付出的维权韶光、金钱本钱比,价格差异所造成的消费者丢失每每较小,出于本钱收益的考虑,消费者缺少动力进行维权。”北京市第三中级公民法院法官郑吉喆对说。
从监管角度看,由于监管本钱高、难度大,针对“大数据杀熟”也难有常态化的监管。“目前来看,环绕‘大数据杀熟’,在法律实践或行政惩罚实践中,还没有形成特殊清晰详细的可以落地的规则。此外,由于报价有时候的确存在‘个性化’的情形,因此不像广告、虚假信息等,可以去进行一些常态化的监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央主任刘晓春说。
李三希也认为,在经济学剖析框架下,价格歧视的实际效果须要个案剖断,在认定上具有较大的模糊性。“很主要的一个影响成分是市场的构造,即它是不是一个高度垄断的市场。认定价格歧视违反《中华公民共和国反垄断法》须要经由严格的认定程序,而且条件是平台在干系市场拥有市场支配地位,这在实际操作或认定上是比较困难的,也影响规制效果。”
三问:“大数据杀熟”如何管理?
针对上述征象和问题,联系多家平台进行采访,多家平台表示未便利回应。
“大数据杀熟”顽疾该如何管理?接管《经济参考报》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针对“大数据杀熟”涉及的问题干系部门已经形成了一套法律规制。未来,要连续用足用好已有法律规则,与此同时,下一步管理“大数据杀熟”的重心可进一步放到健全算法定价机制以及健全信息表露机制上来。
——冲破“算法黑箱”。大数据规制的核心是算法监管,因此,业内人士呼吁要进一步冲破“算法黑箱”。实际上,在2022年,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做事算法推举管理规定》明确了算法知情权、算法选择权等对算法推举行事供应者的用户权柄保护哀求,对“大数据杀熟”也作出了针对性规范。朱巍建议,未来可进一步加强算法管理,出台干系的详细规定。
——加强监管技能的运用。陈音江说,如果创造平台在同一韶光发卖的价格存在明显差异时,要运用大数据技能加强监管和比拟,筛选出重点监管工具,针对性地加强监测和监督检讨。
也有业内人士建议,勾引平台商户将算法伦理内化为企业准则,避免算法滥用。理解到,一些平台企业已经采纳了一些相应的改进方法,比如,部分平台通过公布算法逻辑、价格构成等办法提升透明度,以回应社会负面舆论。其余,通过供应关闭个性化推举的功能,让用户自主选择是否接管个性化推举等。
——健全信息表露机制、保障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权柄。郑吉喆向先容,平台经营者基于大数据和算法,根据交易相对人的支付能力、消费偏好、利用习气等,实施差异性交易价格或者其他交易条件,通过自动化决策实施不合理的差别报酬,这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也违反了处理个人信息的合法性原则。因此,“大数据杀熟”涉嫌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权柄。
上述从事平台经济监管研究的专家认为,虽然我国不断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但是透露、滥用个人数据的情形仍时有发生。在平台已经节制了大量数据的情形下,必须要勾引平台自觉合规地对个人信息数据进行合理利用。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当代化研究院副院长杜宇玮表示,应哀求平台商家向用户及监管部门明确奉告网络用户数据的目的、手段、范围、用场等。同时,应哀求平台商家将差别化定价信息及时奉告消费者,保障后者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正交易权。
李三希认为,在当下,我们须要辩证理性地看待“大数据杀熟”行为。在发挥监管威慑力,提升管理手段、推进协同监管的同时,更主要的是敦促平台合规自治,从根本上打造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信赖关系。( 李佳鹏 张莫 郭倩 汪子旭)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