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自己一样
我们总会说一句
“咱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啊!
”

实在这句话虽然不科学,但是却有依据
中国人的姓氏就像分家族、别血统的标签
在中国,那些保持着“正统”的姓氏
不但可以见告你乡关何处,先人何人
还形成了中国独占的姓氏地理
姓
氏
起
源
实在,虽然我们习气说“姓氏”,但姓与氏原来并不是一回事。姓氏分开的情形一贯延续到先秦时期,战国后,它们才开始合一,在西汉时完备融为一体,统称为姓。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达11969个,个中单姓5327个,复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
中华姓氏源流树状图(本图仅为对姓氏发源情形尽可能合理的猜想),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2月,制图 / 苏西亚
伏羲是中原民族人文先始,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据推断伏羲生活在距今6000多年前,也是中国第一个姓氏“风”的拥有者。
人类在最早的母系氏族社会,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名人”降生的地点每每就成为其姓氏,比如黄帝住在“姬水”,以是他就姓姬。但那时子不随父姓,以是黄帝的儿子被分赐了12个不同的姓。
“
那么中国姓氏起源是不是跟地点有关?中国出身姓氏最多的地方在哪里?
”
形形色色的姓氏寻根追宗,有一个地方我们不能避开,那便是——河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河南是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也是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在当今中国常见的100个大姓中,源于河南的有73个,个中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四个大姓和张、李等姓氏。
河南处于黄河中下贱和洛水流域,是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八大古都河南居半”,炎黄子孙的先人曾在这片地皮上生存繁衍是毋庸置疑的,以是河南的历史文化与姓氏的开端、发展息息相关。
洪洞大槐树
山西、河北、湖北、安徽和江苏等省的姓氏紧张发源地都集结在河南周边。个中,山西不仅是河南一河之隔的隔壁,还有被许多姓氏认为是发源地的“洪洞老槐树”,以是姓氏起源地相对较多。赵、杨起源于洪洞,王、郝起源于太原,郭起源于曲阳...
姓
氏
分
布
俗话说“张王李赵刘,天下各处有”,中国人的姓氏为什么会像本日这样分布,大略地说,是历代移民的结果。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战乱、政府的逼迫性方法等各类缘故原由,人们阔别故土,迁徙他乡,姓氏也随之传播到中原各地。
“
你的姓氏本义是什么?紧张发源地是哪儿?如今又是怎么分布的?
”
向上滑动阅览
王:本义为天子、君主
发源地:山西省太原市
李:李树或李子
发源地:河南省鹿邑县
张:拉弓弦,把弦绷在弓上
发源地:河南省濮阳市
赵:快步急走
发源地:山西省洪洞县
周:作物成长兴旺;稠密、遍布
发源地:陕西省岐山县
吴:大声说话
发源地:江苏省无锡市
朱:赤心木
发源地:山东省邹城市
萧(肖): 荻蒿、艾蒿
发源地:安徽省萧县
马:一种叫马的动物
发源地:河北省邯郸市
以上姓氏分布图来源于大中华族谱网,没查到自己姓氏舆图的同学可以去查询~当然列出发源地的姓氏,其发源地也不仅限于一个,许多姓的来源都是有几支的。
专家在中国人姓氏群体学的研究中,创造了当代的姓氏分布与遗传基因的分布基本是同等的,反响了中国人姓氏通报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中国人100个大姓大约占中国总人口的85%,而几千个小姓每每表达地域性特性,是相比拟较完全的保存着中国人遗传多样性基因库的最好隔离群。
“
中国有什么“奇葩姓氏”?
”
如果你有个夏侯、慕容、闻人、轩辕这样的姓氏,切实其实就像贴了“武林高手”的标签,相称于一开场就放大招。
咳咳,上面这个算是大姓杀伤力MAX的特例,还有下面网友的起名也是很随意了。。。
。。。实在我家取名也很随意
你叫洪啥,洪七公吗?
我叫洪血球
。。。我猜你父母是做手术认识的
当然自带奇葩的姓氏的人,不管叫个啥都真的秀。
图片来源于《中华遗产》2019年1月
还有这位由于叫“支付宝”,还上了某综艺节目的。
实在那些奇葩姓氏便是小姓,小姓涉及的范围,可以用“没有什么不可以”来概括。生活中常见的颜色如红、橙、赤、青、蓝、紫都是姓氏;柴、米、油、盐、酱、醋、茶也都有;鸡、羔、猴、狗等动物名称;风、雪、电等气候名词;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确有其姓。
但有的小姓也是不太招人待见,比如,姓去世、毒、操的。。
不过也有人说,给孩子取名叫“操盘”啊!
emmm
大姓、小姓起初在人数上差别很小,之所往后来两极分解,是由于不同姓氏采纳了不同的发展办法。大姓“大”起来的缘故原由是它不断接管、融汇别的族人,发展壮大;而小姓则采纳相反方法,而逐渐变小。以是有相称一部分小姓的人或多或少有血缘关系,而且群居在一起,看重血脉的延续。
接着拿“操”姓举例,只管操姓人氏全国有10万旁边,但安徽怀宁县是目前已知的全国操姓中人数最多的。别的操姓人星散分布于全国各地,彼此不相识,但是各地的祖训却险些不谋而合:天下操姓是一家。
再举个例子,陕西泾阳县埝口有个村落庄里的人都姓“第五”。他们对付“第五”这个姓氏的历史渊源有深入的研究,浓浓的传承从未消耗。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2月,拍照 / 陈联络
只管现在有很多“第五”姓的人已经走出了那片村落落,但是他们依旧非常重视自己的姓名以及祖荫,便是这种姓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才让血脉延续。
所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姓氏是全天下华人寻根问祖的钥匙,更是文化传承的基因。往后再被问三个哲学上的终极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时你知道该怎么回答了吧?
文章转载自:中国国家地理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权请联系后台处理
参考资料:
《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2月
李志前.中华姓氏的起源与形成[J].法制与社会,2012(06):179-180.
大中华族谱网http://www.dzhzp.com.cn/default.php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61182501174668&wfr=spider&for=pc
http://www.sohu.com/a/209828320_812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