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斯德哥尔摩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职员首次创造,不同女性的卵细胞会“喜好”不同男性的精子,而这个男性并不一定是她们的伴侣。
详细来说,研究职员通过对不同男性的精子和不同女性的卵子进行研究创造,卵细胞可以通过开释一些化学物质来吸引精子受精,但不同的卵细胞会勾引不同的精子前来受精,这些卵子最多可以多吸引 40% 自己“喜好“的精子。这一研究揭橥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上。
对此,Fitzgerald 教授表示,“在所有临床不孕病例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是无法阐明缘故原由的,既然我们知道卵子可以‘挑选’精子类型,我们就可以开始研究这一问题,来治疗不孕不育。”

“精子”历险记
常日,在男女双方为爱鼓掌后,男性一样平常可以开释 5000 万到 1.5 亿个精子,这些精子个个奋力前行,都想最先到达目的地,与卵子结合,从而形成受精卵。
但是,由于这一过程困难重重,而精子的存活韶光只有 72 小时,以是一样平常来说只有 10 个精子能够成功到达终点并有能力使卵子受精,终极只有一个精子可以钻进卵细胞,繁衍下去。
精子的第一道磨练便是女性阴道的环境,由于女性生殖道会不断分泌液体以坚持生殖道的湿润和康健,而这些液体是自上而下流动的,因此精子必须要逆流而上,向上游动,这须要花费大量的能量。同时,女性体内的白细胞也会对精子发动攻击,大多数精子都会在这一过程被淘汰。
纵然一部分幸运儿侥幸通过了子宫颈樊篱,欢迎它们的还有第二道磨练,由于女性有两个输卵管,而排卵期一样平常只会排出一个卵子,因此,一部分精子也会由于选错了输卵管而被淘汰。
末了,进入卵子受精位置的精子还要面临卵泡液的磨练。卵泡液环绕着卵子,卵子可以通过卵泡液中的化学物质来吸引精子到未受精的卵子上。精子也会根据这些化学旗子暗记改变拍浮方向,向卵泡液中聚拢。
此前,科学家已经创造,卵泡液中的化学物质在受精过程中起到了主要浸染,尤其是在海洋无脊椎动物中,卵泡液中的化学物质对付不同精子的吸引力不同。但是对付人类来说,科学家此前还不清楚卵泡液中化学物质的是否具有选择性。
卵子会选择自己“喜好”的精子
为了验证人类的卵泡液是否也具有选择精子的能力,研究职员从参加赞助生殖治疗的夫妻中采集了精子和卵泡液样本,以及有关这些夫妻的生养能力的数据,例如精子密度等。
随后,在实验室中,研究职员将不同男性的精子暴露于不同女性的卵泡液中,个中一个卵泡液样本来自其伴侣,另一个来自于其他参与者,每对夫妻重复两次。为了量化卵泡液如何影响精子行为,研究职员打算了每位女性卵泡液中积累的精子数量。
实验之初,研究职员原来假设,比较于其他男性的精子,人类的卵子可能会更喜好自己伴侣的精子。然而,实验结果却一次又一次的表明,比较于自己伴侣的精子,女性卵泡液有时对其他男性的精子更具吸引力,最多可以多吸引 40% 的精子。
同时,研究职员创造,男性的精子可以对女性卵泡液中化学领导物产生反应,从而当精子进入卵泡液时,它们会改变游动的方向,使游动路线更直,间隔更近。根据这种旗子暗记的强度,精子对卵泡液内的雌性化学旗子暗记产生不同的相应。
大略的说,如果卵子希望精子在“快速通道”中游动,它将发送化学物质来勉励精子;否则,它可能会开释出减慢精子速率的化学物质。
这也意味着,女性卵泡液中的化学物质具有自己独立的选择偏好,与女性本身选择的伴侣无关。
对此,Fitzpatrick 教授给出了一个可能的阐明,“一旦精子进入女性生殖道,它们就只有两条路:使卵子受精或者去世亡。在这一点上,精子的选择是没故意义的。但是对付女性和卵子来说,受精后须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例如有身和分娩期间的痛楚,因此女性的卵子或许有权利选择哪种精子和它受精。”
当然,这项研究并不虞味着不孕不育便是由于伴侣之间的卵子和精子不相容引起的,这次试验仅仅是为了对此进行评估。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首次表明,不同女性的卵泡液对不同男性精子的吸引力不同,这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类受精的过程,以及为什么有些夫妻会不孕不育。不过,目前研究职员尚不愿定这一研究结果对担忧生养能力或进行体外受精的人具有临床辅导意义。
资料来源: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pb.2020.0805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6/su-hep060520.php
https://www.inverse.com/mind-body/egg-sperm-preference-study
https://www.manchester.ac.uk/discover/news/human-eggs-prefer-some-mens-sperm-over-others-research-shows
https://phys.org/news/2020-06-human-eggs-men-sperm.html
本文来自微信"大众年夜众号:学术头条(ID:SciTouTiao),作者:学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