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维坦按:
就我们目前紧张基于线上谈天的措辞形式,表情包的运用实际上已经大大改不雅观了我们感情和情绪的表达,这险些成为不争的事实。不过,正如今天文中某些人的忧虑,认定这种带有各种表情符号的办法是人类书写上的退化
(这让我也遐想到有关电子书和纸质书阅读哪个更好的争议)。不过,作者在这方面显然不是一个厚古薄今之人。

歌单陆续更新中
在虾米、网易云、QQ音乐上搜索
【利维坦歌单】即可获取
从历史上看,书面措辞总是无法充分表示人际沟通的细微之处,包括手势、面部表情、细微的语调变革等。因此,人类但凡还须要连续用笔墨互换,就一贯会试图找到办理之法。
回溯到最早的字母书写,其情形无疑是最糟糕的,完备没有小写字母、标点符号,乃至连单词之间的空格都没有。以古希腊文为例,可以想象到,一个人很难在第一次乃至是多次阅读特定文本后就理解其含义。到公元前3世纪,标点符号在西方开始盛行,只管这一过程中不乏反对者。例如,古罗马演说家西塞罗(Cicero,公元前106年—公元前43年)对这种标点符号嗤之以鼻,他指出,在诵读书面笔墨时,诸如何时停顿以及停顿时长等问题,“不应该由缮写员插入的符号来决定,而该当取决于节奏”。简而言之,他认为添加标点符号是一种低级的写作形式,演说这段笔墨的人该当仅基于字词就能够理解,而无需借助符号。
奇怪的是,大约在七八世纪,基本的标点符号被引入一千年往后,单词之间的空格才变得普遍。
《正字法》(Orthographiae ratio)。© Internet Archive
又过了大约800年,由于印刷术的涌现,人类想到要再次提高书写能力,以更好地用笔墨来表达意思。这一次,人类制订了更加细致统一的标点符号及语法利用规范。15世纪60年代初,小阿尔多·曼努提乌斯(Aldo Manutius the Younger,1547-1597)出版了一本名为《正字法》(Orthographiae ratio)的书,起到极大的推动浸染。在该书中,阿尔多以古希腊人最基本的标点符号为根本,指定了逗号用于分隔短语和分句,冒号用于列举,句号则表示句子的结束。阿尔多还阐明了其他基本标点符号的用法,包括问号、撇号、感叹号和引号。
除此之外,他还明确指出,这些符号不仅仅是一种修辞赞助手段,更是为了表达和保留笔墨完全意义的必要之举。
本·琼森(Ben Jonson)的《英语语法》(English Grammar,1640年)进一步加强了这一不雅观点,阐明了标点符号如何有助于保留作者的原意,而不仅仅是辅导如何大声朗读文本。到了复辟期间(1660年),大多数人都普遍接管了出于句法目的而利用标点符号,但仍有一些反对者,就像之前的西塞罗一样。古往今来,一个普遍的真理便是,人们讨厌改变,纵然是明显更好的变革。人们在评论辩论任何学术性问题时,如果和自己发展过程中所受的教诲不同,则一样平常都会认为它是缺点的或更糟糕的,而不管实在质上精确与否。
那么这些与情绪符号和表情符号有什么关系呢?
如前所述,在书面措辞的发展过程中,纵然是到了当代,许多乃至是最精彩的作家都曾感叹,现有的基本书面措辞工具不敷以使书面作品中某些陈述和词语的含义清晰呈现。
只管表情符号和情绪符号最近才在通讯中广泛利用,但实在它们已经存在了相称长的韶光。
事实上,已知的笑脸符号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是在一个赫梯人(源自古印欧人的大迁徙,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由北面移居至安纳托利亚,译者注)用来储存果子露的罐子上创造的。很显然,喝这种果子露使罐子的主人感到很高兴,以为有必要在罐子上表现自己的高兴。
© Communications-Unlimited
到了1635年,下一个著名的用来传达某种含义的笑脸符号的发明人是斯洛伐克特伦钦镇的公证人扬·拉迪斯拉德斯(Ján Ladislaides)。他在签署一份有关市政厅财务账目的文件时,在署名阁下画了这个值得把稳的小笑脸(上图)。据推测,这是为了附加他的署名意义,以表明他不仅仅是在文件上具名,而是对文件内容感到满意。
下一个为人所知的笑脸符号涌如今1648年罗伯特·赫里克(Robert Herrick)的一首诗《致财富》(To Fortune)中。诗句如下:
Tumble me down, and I will sit
Upon my ruins, (smiling yet:)
跌倒了,就坐下来
在那片废墟上,(连续微笑着:)
如果这是故意为之,而不仅仅是笔误,这将是已知的涌如今文本中的首个竖着的笑脸符号。
1862年8月7日,《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一位作者在笔录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的演讲稿时,记录了以下内容:“我相信,我在这个场合涌如今你们面前是没有先例的,[掌声]而你们涌如今这里也属首次,(掌声和笑声;)……”这里又涌现了表情符号,但我们尚不清楚这是用来表示笑脸还是纯挚的印刷缺点。
图为一组表情符号,分别表示喜悦、悲哀、冷漠、惊异。
无论如何,表情符号在变得更加直白,1881年3月30日,《Puck》杂志的编辑们竟然通过排版创造了一套表情符号,以更清晰地表现某些书面含义。这套表情符号分别代表着喜悦、悲哀、冷漠和惊异。
进入20世纪初,著名作家安布罗斯·比尔斯(Ambrose Bierce)设计了自己的小笑脸符号,用来表示开玩笑,他说:
它是这样写的 ,近似一张微笑的嘴。它要和句号一起附在每一个表诙谐或讽刺的句子后面;或者,不加句号,单独附在每一个表诙谐或讽刺的从句后面。就像这样:“爱德华·博克(Edward Bok)师长西席是上帝最崇高的作品。”
1936年,在这一想法的根本上,哈佛大学的艾伦·格雷格(Alan Gregg)乃至考试测验创造了一整套表情符号,用(-)表示微笑,(–)表示笑声,()表示眨眼,(#)表示皱眉。
在上述所有案例以及无数次类似的考试测验中,人们都在试图改进书写工具,以便更好地捕捉到人类可轻易用肢体措辞和语调表达的东西。但遗憾的是,格雷格的想法并没有坚持下去。
缘故原由之一是大众还未意识到可以利用表情符号,由于有史以来,写作办法与对话式演讲便是截然不同的。正如哥伦比亚大学的措辞学家约翰·麦克沃特(John McWhorter)所说:
由于写作是一个故意识的过程,你可以回看所写的笔墨,以是人们可以用笔墨来完成一些仅靠说话不太可能达成的事情。例如,想象一下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在《罗马帝国的衰退与没落》(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中的一段话:“全体征战持续了12个小时以上,直到波斯人有组织的撤退变成了无序的亡命,个中最可耻的是紧张领导人和苏雷纳斯本人也落荒而逃。”写得真好,但面对现实吧,没有人会这样说话……
日常讲话是完备不同的。实际上,措辞学家们已经证明,当我们以一种不受拘束的办法随意讲话时,我们方向于利用大概7到10个词组成的短句......这便是讲话的样子,更疏松,更像是电报,其反思性更低——与写作截然不同。由于我们常常看到措辞被写下来,以是会自然而然地认为措辞便是笔墨,但实际上措辞是话语。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观点。
因此,到当前为止,人们的书写行为,例如著书、撰写演讲稿、写信等,常日是更加寻思熟虑的互换办法,类似于在一段韶光内进行高度构造化的独白行为。纵然是往来频繁的通信,寄信人和复书人常日也都会再三思考后写下较长篇幅的笔墨。这不同于人们面对面的交谈,尤其是在历史的大部分进程中,给远方的人寄信相对困难且耗时较长,以是人们在寄信时每每不会只写简讯。
因此,虽然电报能更准确地仿照人类对话,但直到数字时期,人们开始考试测验以文本形式捕捉对话时,才真正创造这难以实现(文末的附录中会再稍做先容)。当然,问题在于,我们创造传统写作的限定和现有的工具不敷以完成这项任务。
© WKU Public Radio
这统统都引发了PLATO IV系统用户的灵感。例如,用户于1972年实际利用该系统的某个功能办理了这个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创造了一系列表情符号和情绪符号。
二者的差异是:“表情符号(emoji)”源自日语,意为“图片”和“字符”,因此也称为“图片字符”;而“情绪符号(emoticon)”则源自英语的“情绪图标”。鉴于这两个词及其含义的相似性,你可能会认为它们彼此为衍生词,但这实在纯属巧合。
回到PLATO IV系统,其用户可以通过同时按SHIFT和空格键,再按一个字符键的办法,将该字符绘制在前一个字符上且不会覆盖那个字符。特殊聪慧的用户通过这种办法想出各种各样的小图标来表示各种感情,或者为给定的文本添加语境和意义,或者有时单用符号来互换,类似于某种当代象形笔墨。终极有数百种这样的符号被用在这个别系上。
然而,只管这些表情符号和情绪符号在该系统中的利用非常广泛,但险些没有人将其“发明”归功于系统用户。
1979年4月12日,凯文·麦肯齐(Kevin MacKenzie)在数字信息中建议,当一句话有“开玩笑或嘲讽”的意思时,该当用“-)”来表示。但同样地,基本没有人将情绪符号的发明归功于麦肯齐。在以上两个及许多类似例子中,“发明”者没有赢得赞誉,是由于那些考试测验并非遍及表情符号的有效之路。
那么,情绪符号和表情符号的发明究竟要归功于谁?至于情绪符号,该当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打算机科学教授斯科特·E·法尔曼(Scott E Falman)博士。
© Culture Trip
和之前的考试测验者一样,他的灵感来自谈天留言板,人们努力在电子文本空间中仿照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法尔曼阐明说: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打算机科学系大量利用在线公告板。这些在线公告板便是当今新闻组的前身,也是系里一个主要的社交机制,教职员工和学生可以平等地在公告板上谈论当天的重大问题。很多帖子都很严明……[或者]是大家感兴趣的,从政治、堕胎,到校园停车,再到键盘配置(谈论激情亲切递增)。纵然在那些日子里,永劫光的激烈辩论也很普遍……鉴于打算机科学领域的性子,很多帖子都是诙谐的(或试图诙谐)。问题是,如果有人说了一句讽刺挖苦的话,一些读者会听不懂,而他们每个人都会揭橥长篇大论予以回应……很快,谈论的原始主线就被埋没了。
最值得把稳的话题是1982年9月的一次谈论——如果掩护不善的韦恩楼电梯的电缆断裂,会发生什么。个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有趣谈论内容:电梯骤降时,电梯内点燃的烛炬火焰和一滴水银会发生什么;如果当时有一只鸽子在电梯内翱翔会发生什么。事情乃至发展到如果鸽子在坠落时吸入氦气时会发出什么声音。真是数字书呆子们精细的快乐。
虽然你可能会认为这段谈天内容显然是在开玩笑,但当1982年9月16日,霍华德·盖尔(Howard Gayle)提及烛炬和水银的谈论以及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测试后会发生什么时,情形发生了变革,他写道:
由于最近的一次物理实验,最左边的电梯被水银污染了,也有一些轻微火损。净化事情应在星期五上午8点前完成。
这终极被一些人误解为一个真实实验,而不仅仅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谈天后续,一位叫尼尔·斯沃兹(Neil Swartz)的人第二天写道:“显然,韦恩楼电梯一贯让人有些困惑。在与鲁迪(Rudy)交谈后,我创造任何一部电梯内都没有水银泄露征象。很多人彷佛已经把物理系的关照当真了……”
很自然地,此时的话题已经从骤降电梯中的鸽子转移到了如何在书面笔墨中非常清楚地表达自己是在开玩笑。安东尼·斯坦茨(Anthony Stentz)建议“用表示精彩的笑话,用%表示恶意见意义的玩笑。我们乃至可以用%来表示那些恶俗却有趣的笑话”。
对此,基思·赖特(Keith Wright)回答说:
不,不,不!
当然每个人都会赞许“&”是键盘上最有趣的字符。它看起来很有趣(就像一个欢畅的胖子笑得东倒西歪)。它听起来很有趣(大声而快速地说三遍)。我还知道,如果我能把鼻子伸进阴极射线显像管的真空中,它乃至闻起来也会很有趣!
在这场谈论中,伦纳德·哈米(Leonard Hamey)彷佛第一个想到考试测验将键盘上的符号与人脸匹配的人。他说:“我认为代表笑话的字符串该当是{#},由于它看起来像是露齿笑。如果真有人笑破了头,那该当便是这个样子。该字符串的一个缩写形式是#(也可以理解为敏锐特性,暗示了那些太迟缓而无法理解笑话的人身上可能缺少的品质。)”
9月19日上午11:44,法尔曼在这个想法的根本上(但去除了奇妙的讽刺意味)迅速揭橥了一条评论。在人类对这个问题一筹莫展了数千年之后,这条评论终于带出了一个险些被普遍接管的办理方案。遗憾的是,作为天下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法尔曼并不知道历史会由于他的这条评论而铭记他,他乃至
我建议利用“ ”字符串来表示笑话,请歪着头看。实际上,考虑到当前的趋势,标注不是笑话的内容可能更省事。非笑话可利用“ ”字符。
卡内基电子公告板的用户很快就学会了这种竖直笑脸和哭脸的表示方法,并在24小时内对其进行了扩展,增加了“|-:”来作为非笑话的备选表情。
从那时起,竖直笑脸开始被不加阐明地利用,最早的例子涌如今有关外星人手持电动工具的谈论中……那是盖伊·雅各布森(Guy Jacobson)写的一篇名为“手持电锯??:-)”的帖子,他问道:
是否有人有R2D2(《星球大战》中的机器人角色,译者注)拿着螺旋钻的图片(TeX格式)?或者可以在nroff程序(新版文档资料编辑与格式化程序,译者注)中利用的尤达(《星球大战》中的外星人角色,译者注)拿着车床的渲染图?如果有任何手持电动工具的矮小可爱的外星人的数字化图像线索,我都将不胜感激。
几个月内,竖直笑脸和哭脸符号就流传到大学之外。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orris)给著名研究实验室施乐帕克(Xerox Parc)的事情职员写了一则题为“沟通打破”的,他提及:
由于你看不到发电子邮件的人,以是有时会不愿定他们是负责的还是在开玩笑。最近,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设计了一个方案来办理这一问题——添加注释信息。如果你侧过分来看这三个符号:-),你会创造它们看起来像一张笑脸。因此,如果有人给你发信息说“你停滞家暴了吗?:-)”,你就能知道他是在开玩笑。如果有人说“我须要和你谈谈:-(“”,那你要做好准备,你有麻烦了。
有必要明确指出这一点——没错,情绪符号的遍及并不是由那些所谓的文盲青少年实现的,而是由一些天下顶尖的学术人士发明并推广开来。
无论如何,这种符号同样延伸到ARPANET系统和其他系统中,系统用户还想出了许多其他情绪符号,扩大了增强书面笔墨表达的种类。
快进到20世纪90年代,有些人乃至开拓出了情绪符号的实际图片版本,而不再勾留于键盘符号,这或多或少地回到了PLATO IV系统用户良久以前的做法,但这次利用了轮廓分明的图片字体。微软在1990年开拓的Wingding字体便是一个例子。
© Wikipedia
但是,wingdings和其他类似的字体同样都没有被视为表情符号的源起,由于对付这类事情,人们常日会把功劳归于使其终极遍及的人,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人。
© CNET Japan
1997年11月1日发行的J-Phone手机(一款日产手机,译者注)中附带了一套表情符号,共计90个。不过这套符号也不被认为是表情符号的起源,紧张是由于当时J-Phone的价格已经超出了大多数人能够承受的范围,因此,表情符号并没有就此遍及到大众层面。
我们把目光转向电信公司NTT DoCoMo(一家日本电信公司,这天本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译者注)的员工栗田穣崇(Shigetaka Kurita)。在J-Phone表情符号问世一年后,也便是1998年,栗田被指派为NTT DoCoMo的i-mode移动互联网系统制作一套包含各种感情和想法的图片。由于该系统的限定,用户发送的每条信息不能超过250个字符,以是利用表情符号除了有助于明晰语义外,还可以更加方便简洁地表达想法。
© ABC
在短短5周内,栗田设计出了176个12×12像素的表情符号。至于灵感来源,他表示:“虽然表情符号和汉字(日语书写系统中利用的汉字)都是表意笔墨,但我没有在汉字中找到设计表情符号的灵感……我是从象形笔墨、漫画和其他各种来源中找到了灵感。”
栗田设计的表情符号于1999年随系统一起发布问世。这些表情符号非常受欢迎,并迅速被日本乃至日本境外的其他公司复制。
从那时起,表情符号和情绪符号就一贯为我们的笔墨互换供应必不可少且不断扩展的帮助,如今,至少在远间隔互换方面,表情符号已经成为主导的沟通办法。例如,人与人之间互换时,仅短信数量就大约是电话数量的5倍,如果再加上同样常常利用情绪和表情符号的电子邮件及社交媒体帖子,数量比拟会更加明显。
与西塞罗批驳早期的标点符号相似,我们在笔墨互换办法上的这种明显转变已引起许多人的不满,人们有时将其和所谓的“谈天式演说”都训斥为书面措辞退化的标志。
例如,在反对利用表情符号的辞吐中,有这样的说法:像莎士比亚这种公认的笔墨顶级大师,并不须要表情符号来传达奇妙的含义……对此我们不得不指出,各个大学都开设了硕士课程来帮助学生理解莎士比亚到底在说些什么……纵然在他自己的时期,在大部分内容都能被自然而然理解的时期,莎士比亚也逐渐依赖舞台上的演员,希望通过演出更清晰地传达出奇妙的含义。更别提莎士比亚偶尔前后不一致的拼写和标点符号(这二者当时还没有真正标准化)。
其余,对付那些仍旧认为莎士比亚代表着所有精细事物和上流社会的人,我们以为有必要进一步向他们先容一篇文章《讲当代英语的人能理解前溯至多久的古英语》(How Far Back a Modern English Speaker Could Go and Still Understand People Speaking English),文章概述了为何莎士比亚及其戏班后辈如今听起来不像英国的上流社会人士,而像是好莱坞海盗……不仅仅是口音问题,还有他们说的很多下流话。
© Giphy
末了,正如哈佛大学的措辞学家史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对表情符号和情绪符号的总结,“就像我们的许多标点符号一样,例如问号或感叹号,[表情符号] 是为了传达某些交际用意,而这些意图仅从文天职列是很丢脸出来的……笑脸紧张用来传达讽刺或轻佻,这在通报信息的过程中每每是至关主要的,由于讽刺语气很难被察觉……有天赋的笔墨学家可以清楚地表明某件事是在开玩笑,然而,如果作者采取诙谐间接的办法,而没有以不加掩饰笼罩的讽刺感击中读者……那么读者……可能捕捉不到讽刺的意味。在有这种危险存在的情形下,笑脸可以清楚地表明:我在开玩笑。”
当延伸到表情符号、情绪符号和一样平常谈天措辞的组合时,前文提及的哥伦比亚大学措辞学家约翰·麦克沃特与其说是感叹,不如说是更进一步地表达了这对书面互换的颠覆性。他说:
短信是什么,只管它包含了我们称之为写作的粗暴机制,但它实际是指尖上的话语。发短信便是这样——用说话的办法来书写……[短信]很随意马虎让人以为……它代表了某种退化。我们看到了其构造的疏松、对规则的不在意以及我们习气了的在黑板长进修的办法,因此我们认为出了问题……但事实是,一种新兴的繁芜情形正在发生……在这种新的措辞中,新的构造正在产生……
我们看到了……年轻人正在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写作办法,他们既用这种办法,也用普通的写作技巧,也便是说他们可以同时做两件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会两种措辞对认知有益,会两种方言也同样如此。在写作时利用两种办法当然也有此效果。
以是发短信实际上是当今年轻人利用的一种平衡行为,是一种无意识的措辞能力扩展。这非常大略。如果生活在1973年的某个人看了1993年某宿舍留言板上的内容,只管有些鄙谚略微不同于《爱情故事》(1970年由阿瑟·希勒执导的美国电影,译者注)时期,但他会明白留言板上的内容。再以生活在1993年的那个人为例……如果他读到了如今20岁年轻人写的正常笔墨,他可能只能理解一半,由于一种全新的措辞已经在年轻人中发展起来,而这对付年轻人来说,就像我们看到他们在小型游戏机上仿照打球时一般……[如果]我可以穿越到未来,如果我可以穿越到2033年……[我会要求]给我看一叠由16岁女孩写的笔墨,由于我想知道从我们这个时期开始兴起的这种措辞发展到了哪个阶段。最好是能把它们寄回给现在的你和我,这样我们就能研究一下这个发生在我们眼皮子底下的措辞奇迹。
© Giphy
附录:
提及谈天措辞,事实证明,它的历史比手机和打算机久远得多。
证据A:电报员和摩斯密码。鉴于这种通信形式确实适用于简讯(个中不乏长比较昂贵的缘故原由),电报员们有许多以蜂鸣声形式呈现出来的所谓原始的情绪符号,并欣然接管了后续成为 “谈天措辞”的观点。例如,电报员沃尔特·P·菲利普斯(Walter P. Phillips)于1879年创造并终极盛行的“菲利普密码”。利用菲利普密码的用户,不会发送完全的词语“昨天”,而只会发送该词语的缩写密码“昨”。同样,他们也不会发送“来日诰日”,而只是发送“明”。
© Wikipedia
有趣的是,乃至还有一种简写形式,听起来像是当代游戏中的谈天语,如“瞬间去世亡”简写成“瞬去世”……至于相称于摩斯密码的情绪符号,我们有诸如代表 “爱与吻 ”的数字73(后来改成88)。其余值得把稳的是,菲利普的一些代码至今仍在利用,比如 \公众POTUS \公众和 \"大众SCOTUS\"大众分别表示“美国总统”和“美国最高法院”。
文/Daven Hiskey
译/Amanda
校正/Yord
原文/www.todayifoundout.com/index.php/2019/12/who-invented-the-emoticon-and-emoji-and-how-theyre-forever-changing-written-language/
本文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由Amanda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不雅观点,未必代表利维坦态度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