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德国生理学家卡尔·邓克尔(Karl Duncker)给参与者一根烛炬、一盒图钉和一包火柴,哀求他们找到一个方法,把烛炬固定在墙上,让烛炬点燃时烛泪不会滴到地板上。
然而只有极少数的人想到将图钉的盒子变成装烛炬的容器。
在后来的实验中,他还创造,当受试者面前是一个空的图钉盒时,他们创造性地办理这个问题的概率是拿到整盒图钉的受试者的两倍。这便是“功能固着”生理。

这个实验对峙异有什么启示?
书中自有答案我们方向于把物品算作一个整体。当物品的某个部件不复存在,或是这个部件的安装办法发生了改变,就会变得不一样。
上面的实验中,去掉图钉的图钉盒子的功能就发生了改变。这也便是上篇提到的“形式为先,功能次之”。在创新的路上,如果被“功能”所束缚了,你的创新变会大打折扣。
比如说,如果去掉录音机的录音功能,这又会发生什么?
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然而就有这么一款经典产品采取这样的方法。
当年,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井深大想要随身携带一种可以播放音乐的设备,可自家公司的产品都太笨重了。于是井深大哀求研发职员设计一款能够用耳机收听的只有播放功能的立体声设备。
为了让这款产品更为小巧,他们去掉了传统录音机上的喇叭和录音功能,让耳机代替了喇叭,把录音功能删除。
在头两个月,产品就售出5万台。之后,在环球的销量打破了两亿台。
这种去掉的方法,被作者称为减法策略。或许你还是以为有点不可思议,毕竟减去原有的一些主要的功能,就相称于技能的退却撤退呀,现在还真有这样的产品?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比如说
iPod——把显示屏彻底去掉了,只保留了随机播放功能。
Twitter——把每一条发出的字数限定在140个字符以内。
那怎么利用减法策略?方法也很大略:
1.列举产品或做事的内部的组成部分。
2.选择一个根本部分并想象将它删除。删除的办法有两种:
A.完备删除。把这个根本部分从产品中彻底删除。
B.部分删除。把这个根本部分中的某个特性或功能删除。
3.想象一下删除之后的结果。
4.然后考虑以下问题:
这个调度后的产品有何好处?有何代价?知足什么样的市场需求?
5.如果这个用场是有代价的,那就再思考一下其可行性能否实现。
当然,也不是让你一味地减,关键在于,它是否带来创新。如果你减去某项功能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更新产品或做事,那么这种做法就没有太大意义。“减去”该当让你——纵然没有让技能本身更上一层楼,它在其余一些方面(比如产品或做事)也能得到提升。
——未完待续——
From 思酷内容部
思酷:专注于一体化移动学习 官网
http://www.scho.com/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