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市区海拔最高的地方
新乡市辖红旗、卫滨、牧野和凤泉区四个区,地势北高南低,其中凤泉区部分地区属于太行山余脉,海拔最高。凤凰山主峰海拔678米,是新乡市区最高处。凤泉区方圆1.2平方公里,离新乡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的接合部,是连接山区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区内中间高,四周低,地貌属太行山区的低山丘陵区,次级地貌单元可划分为山岭,再次级地貌单元可划分为采矿坑和残山。
新乡地区的海拔约270米~430米。 新乡,河南省省辖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紧邻河南省会郑州,建国初期为平原省省会。新乡是中原经济区及中原城市群核心区重要城市,也是豫北的经济、教育、交通、商贸物流中心,城市规模排名河南省第三位。 新乡市市区面积422平方公里,四个市辖区,卫滨区、红旗区、牧野区、凤泉区,辖辉县市、卫辉市、新乡县、获嘉县、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长垣县,两个国家级开发区(新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全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襄樊之战,徐晃打败关羽,为何排名不如于禁
这个排名是陈寿在《三国志》里排的,实际历史上,曹魏当局并没有“五子良将”这一说法。

至于于禁为什么排在徐晃之前,其实也没关羽什么事,于禁其实是被陈寿拉低了。
于禁虽然位高权重,但他有失败被俘的劣迹,被陈寿所鄙夷
三国时期武将最高荣誉的“假节钺”,而在曹魏阵营中,“假节钺”者仅有魏国宗室曹仁、夏侯渊、曹真、曹休,外姓将领五子良将等极少数人(于禁是假节钺,乐进是假节,晋代以前两者权力同等)。
“(于禁)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于禁和乐进一样,是属于曹操的嫡系部队,深受曹操信任和重用。而张辽、张郃、徐晃等都是降将,张辽来自吕布军中、张郃来自袁绍军中、徐晃来自杨奉军中。
除了张辽之外,于禁、乐进这些嫡系,比起张郃、徐晃他们这些外来的,升级可就要快得多了。于禁、乐进升任左、右将军的时候,张郃还是荡寇将军,徐晃是平寇将军,都是杂号将军。
可见于禁在曹操军中的地位是要高过张郃、徐晃的,陈寿虽然没有明确“五子良将”的名次排行有没有分先后。但他按照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这样的排列,明显是在贬低于禁。
于禁和曹操认识得比乐进要早,而且获假节和食邑都比乐进要早、要多,按理说于禁是应该排在乐进前面,仅次于张辽的。可陈寿却把于禁排在乐进后面,大概也是因为那场让于禁晚节不保的“水淹七军”吧!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谢邀@悟空问答。
小哥出品,必属>佳构/p>
这个问题有点不严谨,因为“襄樊大战”之后,于禁投降关羽,震惊曹营,在这种情况下,面对于禁这种变节之人,他在曹营那里还有地位可谈?
但是在我们的常识中,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将”和“八骠骑”。“五子良将”依次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颌、徐晃,“八骠骑”依次为曹仁,曹洪,曹真,曹纯,曹休,夏侯敦,夏侯渊,夏侯尚 。
其实在真实的三国,曹操并没有给五子良将排顺序,因为这是不明智的做法,但是后人默认的五子良将排名是怎么来的呢?
下面,小哥详细分析。
五子良将排名>委曲/span>
曹操并没有排五子良将的顺序,但是后人所讲的五子良将是怎么来的呢?这件事还得从陈寿编撰《三国志》说起。
陈寿在编撰《三国志》的时候,将关张马黄赵并传,又称关羽和张飞是“世之虎臣”,于是有了五虎将的称呼。而在评价曹魏武将时称:“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是后人称他们为五子良将。
所以说,曹操的“五子良将”是对应蜀汉的“五虎将”,并且按照陈寿的观点,蜀汉五虎将排名依次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而曹魏五子良将依次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颌、徐晃。
于禁、徐晃二人排名分析
按照陈寿的看法,于禁的排名是高于徐晃的,那么,陈寿的依据是什么呢?
我们详细分析。
于禁
于禁很早就跟随曹操南征北战,他先是在鲍信手下讨伐黄巾军,后来鲍信投降曹操,于禁也一起加入曹操阵营,将军王朗看于禁作战能力很强,因此推荐给曹操,曹操封于禁为军司马。
于禁在曹操手下,跟随曹操征战沙场,多有战功,从初平四年(193 年)开始,于禁先后参与攻打广威(封县臣都尉)、讨伐濮阳吕布、平定张绣(封益寿亭侯)、官渡之战(升任偏将军)、平叛昌豨(升任虎威将军)、天柱山大捷(于禁加食邑二百户,张辽因功获得假节)、助曹操夺朱灵军权。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册封为魏王,重赏三军,于禁被升迁为左将军,假节钺。
建安第十四年(219年),于禁督领七军开赴樊城助战曹仁,关羽水淹七军,于禁降,曹操闻言哀叹良久:“于禁与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
后来,吕蒙破江陵,于禁从荆州获释至东吴。
曹丕即位,黄初二年(221年),孙权遣返于禁回魏国,被众人嘲笑,随后郁郁而终,被恶谥为厉候。
徐晃
徐晃最早在杨奉手下做骑都尉,杨奉被曹操击败后,徐晃转投曹操,从此开启了跟随曹操征战四方的历程。
初平三年(192年),徐晃说服杨奉护送汉献帝东入洛阳,保驾有功,被封为“都停候”。
建安元年(196年),杨奉投降曹操,徐晃加入曹操阵营。
建安二年(197年),杨奉叛变曹操,被曹军大败,徐晃顺势加入曹操阵营,从此被曹操器重。
徐晃投降曹操后,常叹曰:“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常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终不广交援。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徐晃见曹操有治世之才,同时又得曹操器重,所以他很感动,经常感叹自己遇到了明主,发誓要效忠曹操一辈子,这和荀彧终身效忠汉室是不同的。
徐晃加入曹操阵营,尽心尽力,矜矜业业,先被曹操派去占领了卷、原武两地,封裨将军,后来又战吕布,和荀彧一起固守三座城池,让曹操兵败后有立足之地,更是阻止了曹操加入袁绍,为袁绍打下手的想法,这件事被曹操铭记在心,老年的时候回顾往事,摸着徐晃的背回忆起这件事,大发感慨。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败刘备,克白马,败文丑,官封偏将军。
随后在和袁绍的决战中,徐晃率军烧袁绍粮草,功居第一,封“都亭侯”。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打冀州,徐晃献计,兵不血刃招降韩范、长梁岐,最后攻克冀州。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徐晃因功被封“横野将军”。
建安十三年(208年),随曹操参加赤壁之战,于乱军之中救援曹操,功不可没,后来讨平中庐等地,与曹仁共击东吴周瑜。
建安十五年(210年),徐晃随夏侯渊平叛太原。
建安十六年(211 年),徐晃跟随曹操征马超、韩遂,徐晃多献良谋,作战勇猛,多有军功。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派徐晃与夏侯渊平定隃麋、汧诸氐,在安定会师。
建安二十年(215年)七月,徐晃随曹操征讨张鲁,徐晃因功升为平寇将军。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徐晃大破刘备军队,斩首甚多,曹操非常高兴,将指挥军队的符节交给徐晃,让他全权指挥军队。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派徐晃助力曹仁,共同抵抗关羽,等待曹操大军一起出击,解樊城之危。
这一战徐晃大显神威,出奇兵,联合东吴吕蒙,大破关羽,在曹操大军到来前,徐晃已经收复了郾城等地,曹操调集大军还没到达的时候,徐晃就已经解了樊城之危。曹操非常开心,在徐晃率军凯旋的时候,曹操亲自出城七里迎接,并且大加赞赏,认为徐晃此功可以和张辽的“合肥大战”相提并论,张辽“合肥大战”逼的孙权跳水逃亡,张辽止啼威震东吴,曹操将之相提并论,可见徐晃的功劳。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封徐晃为右将军,进封逯乡侯,十月,曹丕称帝,徐晃进封杨候,随后征战上庸有功,加封杨平候。
黄初七年(226年),魏文帝去世,东吴乘机北伐,徐晃奉命抵挡东吴诸葛瑾,有功增食邑二百户,前后共计三千一百户。
太和元年(227年),徐晃去世,谥号壮候。
正始四年(243年),徐晃被塑像于曹操庙庭,享香火供奉。
通过上面的详细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来,在于禁身处曹魏时期,因为他很早就跟随曹操作战,并且治军极严,公私分明,深的曹操器重和依赖,而这个时候徐晃的战绩明显不如于禁,但是在于禁叛节后,徐晃多次随军作战,屡立战功,并且对曹操忠贞不二,用实实在在的军功一步步加官进爵,终身无污点,被曹氏家族所尊敬,后来更是入曹操庙,享受香火供奉,他的谥号和赏赐都是非常多的。
所以说,陈寿排名五子良将,是按照于禁没有兵败荆州之前的战绩来做参考,而在曹操眼里,有五子良将,但是并没有高下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