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国家质量监督考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2011)》自2012年6月1日正式履行以来,至今已十年韶光。该标准对规范标点符号利用发挥了主要浸染。这十年来,伴随信息化、数字化技能的飞速发展,以措辞笔墨为载体的沟通互换愈加便捷,移动场景下的措辞表达、标点利用愈加多元,这无疑对措辞笔墨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出了更高哀求。那么,小小的标点符号,为何能“秤砣虽小压千斤”?本刊特邀三位专家解析小标点的大浸染。
标点符号构成了一个完全的系统,它和汉字相辅相成。1918年,陈望道在《标点之改造》一文中提出,“标点可以神笔墨之用”,认为笔墨改革和标点改造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标点可以画龙点睛,让笔墨更为真切。1919年国语统一预备会第一次大会通过《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1920年经北洋政府教诲部批准颁布。

在之后的利用过程中,新式标点符号又不断地进行修正和补充,在汉语中已通畅了100多年。
标点创制:旁取西标
文言文没有严格的标点符号,它能读通在于句子的简短、句子构造的平均以及发语词和语气助词的大量利用。清末民初至“五四”期间,人们逐渐认识到文言文与现实口语的分开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而口语文只依赖措辞和笔墨符号本身很难知足表达的须要,标点符号应运而生。胡适曾举例说,京剧里常有两个人对话,一个问道:“当真?”一个答道:“当真。”又问道:“果真?”又答道:“果真。”这四句话写出来,不用标点符号就没有分别。
新式标点符号的实行是新文化运动一部分,陈望道是最早提倡利用新式标点符号的先驱之一。他指出,旧式标点存在“量少”“形拙”“无足运用”等毛病,需“旁取西标”,采取西式标点,并稍加厘定。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中利用了至少12种标点符号。《新青年》杂志是率先利用新式标点符号的刊物之一。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文学革命先驱在《新青年》上揭橥的文章,广泛仿用西式标点。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揭橥《狂人日记》等一批作品,在出色驾驭口语文的同时,成功利用了一套标点符号。刚开始,人们对新式标点的主要性还不理解,有些出版商把标点当作“缚白菜的草”,不算字数计稿酬。有一次鲁迅故意不用标点,稿子黑压压一大片,出版商只得算字数,请鲁迅加上标点。
国际性是当代各国措辞标点符号的共有特点,汉语的标点符号是我国传统句读符号和西方标点符号领悟的结果。正如1920年《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颁布时政府训令所指出的“远仿古昔之成规,近采天下之通则,足资笔墨上辨析义蕴、赞助理解之用”,汉语标点符号堪称民族性和国际性结合的典范。这些符号中的问号、叹号、逗号等是从国外引进的,句号、顿号、着重号、专名号、书名号、虚缺号等脱胎于我国传统的句读符号等,直行文稿的引号则直接借自日本。
除标点符号外,西方措辞把词与词之间的间空、变换字体、字母大写、分段等也视为标点功能。比如,英语中词与词之间有间空,书报名称用斜体字表示,专名首字母大写。我国在采取标点符号的同时,也引进了提行分段的办法。汉语利用方块字,一样平常不用间空来切分词语,但在有些场合利用中,如报刊的新闻标题可采取间空来标示停顿。
标点浸染:另一形式的虚字
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中说:“每一个标点符号有一个独特的浸染,说它们是另一形式的虚字,也不为过分。”前辈学者对标点符号的利用一丝不苟。有一次吕叔湘去叶圣陶家里,见他正伏案修正什么,走近一看,创造是在负责描自己稿子的标点,吕叔湘很受触动。
标点符号担保了汉语表达的科学、严谨和清晰,其浸染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标明停顿。人们说话须要换气,于是就有了停顿;言语本身的构造和意义单位有长有短,也表现为停顿。个中,句末标点省略号、破折号、句号、问号的停顿长度大于句中标点分号、逗号、顿号,句中标点停顿长度依次为:分号>逗号>顿号。
二是标明语气。口语句子的各种语气可以通过语调和语气助词表达,新式标点符号让书面口语变成鲜活的措辞,在语气上趋近言文同等。如《故乡》中“我”与闰土久别相逢一段的对话是:“阿!
闰土哥,——你来了?……”短短7个汉字,用了5种标点符号,生动表现了“我”那种百感交集、欲言又止的神色。
三是标明构造层次。标点符号标明不同构造的不同组合层次和一定的逻辑关系,段落篇章一览无余。如《光明日报》8月12日头版《“筑巢引凤”的常州窍门》一文,针对“若何才能汇聚天下英才?”的设问,用“用家当和项目为人才供应施展拳脚的平台——这是常州使出的第一招。”和“解除后顾之忧让人才放开手脚创业——这是常州使出的另一招。”两个标示了破折号的总起句,标引干系内容详细解释。
四是标明措辞单位的性子、浸染及相互关系。如“鲁迅的故乡”跟“鲁迅的《故乡》”中,两个“故乡”性子不同,前者是普通名词,后者是专名(篇名),两者的不同性子是靠书名号来差异的。“中华民族从夏朝开始(或更早)已经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格局”中,括号里的“或更早”不是正文,是辅文,浸染是阐明前文。这种浸染是借助括号显示出来的。“北京—上海”中,两地名表起止点,两者间关系是依凭连接号显现的。
须要解释的是,口头读书面笔墨时不读出标点符号,因此应把稳某些标点符号所表达的分外语义,避免误解和歧义发生。如广播电视台口播某些引号内的笔墨(每每带否定意味等),须要加上“所谓”,意思是“(他们口中)所说的”,这一不雅观点本台不一定认同。又如口播稿中的“我们要抵制、举报造孽出版物”,顿号前后的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口播时顿号虽有停顿,但没法表示并列关系。为避免误解为动宾关系,最好把顿号改成“和”字。
标点利用:尊重规则
标点符号为人们的表情达意做事。随着人们表情达意的丰富与细腻,原有的标点符号会有新用法、新含义,新的标点符号也会不断产生。不管怎么变革,标点的利用应尊重规则,并做到同等处理,做事措辞表达的须要。
一是区分规则的常规和变例。标点符号的利用规则是一个整体,不少规则是相互照料的。有一种说法,标题中一样平常不用标点符号。究其缘故原由,是由于标题单独成行,换行的办法已表示语句间的停顿,而且加大字号、突出字体的办法有别于正文;标题内部须要停顿的地方则可采取间空的办法呈现。这在新闻标题或文件名称中尤其突出。
《光明日报》6月18日头版的文章标题为《铭记奋斗进程担当历史义务——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馆一周年之际》。在标题中,“铭记奋斗进程,担当历史义务”中的逗号用间空代替。标题中利用间空或者换行代替点号是标点符号处理中的特例,因此当正文引述标题时,应根据实际情形予以规复或添加。
省略号前后是否用点号也表示了常规变例之别。《标点符号用法》指出,省略号前后常日不用点号,但当表达强烈的语气或感情时,可在省略号后用问号或叹号。不用点号是常规,用问号或叹号是特例,因此这条规则可以更明确地表述为“省略号前后的点号如果有助于表达文意可保留,否则不保留”。这种情形也适用于标题末端点号的处理。
二是明确各平行规则的职责分工。《标点符号用法》指出,标有引号(或书名号)的并列身分之间常日不用顿号。这是由于两个引号(或书名号)之间已有间空,从节省符号利用角度做出的变通处理。引号(或书名号)和顿号有不同性子和浸染,用间空来代替点号,存在指代不明的问题(是否有点号;如有点号,是顿号还是逗号等),会造成阅读上的纠结。目前威信文件和《当代汉语词典》中标有引号、书名号的并列身分之间仍保留顿号。如:
履行村落庄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勾引农人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职员等返乡入村落夫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
上文中,“‘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这些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跟“农人工、大中专毕业生”等中间用顿号利用了同样的规则,只不过这3个称谓还不通用而加了引号(按:个中的“土专家”跟“田秀才”对举,是“地皮”的“土”,不是“土、洋”的“土”)。根据规则从不同角度标示,这样的处理是妥当的。《当代汉语词典》除遵照上述规则外,对持续串的几个字词总起来加引号,如:“百”、“千”、“万”,标注为“百、千、万”,这种变通处理既尊重了规则,又避免标点过多而显得缭乱的情形。
三是尊重规则的创新。鲁迅向来主见“以独创为贵”,他的作品中有用波浪线“[~符号~]”标示的象声号,标示声音的延长并带有颠簸的意味。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铁快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符号~]”,“呢”的后面用了象声号,描述了师长西席读书着迷的情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象声号的波浪线,跟《标点符号用法》中的破折号的直线(用于标示声音的延长)、省略号的6个点(用于标示说话时断断续续)一样,都很奥妙地用符号本身的形状描摹声音的特点。
随着电脑利用的遍及和当代通信技能的发展,键盘输入在很多情形下代替了原来的纸和笔,标点符号的样式也有了更多选择。我们一方面要重视键盘输入下的标点符号样式问题,如连接号有全角半角的区分(“—”和“-”),分别对应中、英文输入状态,但目前的分工没有照顾到这方面;另一方面也要关注新的标点样式和措辞征象,如微信谈天时用换行和间空来代替传统的标点符号,在句末加上“~”(像人们微笑时上扬的嘴角),用表情符号代替笔墨等。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1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