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自切”。
动物在碰着强强敌手的时候,会把受到毁坏的肢体部分断离,以此来保全自己。
比方说,螃蟹断足。

当我们为螃蟹的聪慧点赞的时候,还该当想一想我们自己,为什么会“伯仲反目”。
螃蟹断足是本能,伯仲反目是自私。
孟子说:“人之以是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人之以是高等,是由于他意识到了自己是一个大公至正的人,乐意成为君子,尊重仁义道德。因此,当我们成年之后,该当看清楚,兄弟姐妹断交,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02
兄弟姐妹断交,会寒了父母的心。
俗话说:“养儿方知娘辛劳,养女方知谢娘恩。”
年少时,我们只懂得索取,不知道父母有多苦,还常常把父母当成一座大山,一条大河。
人到中年,自己也成为了父母,从大家庭里搬出去了,才知道,做好父母有多难。
很多人说,父母的偏幸,直接导致了兄弟姐妹断交。实在不是这样的,由于父母不是贤人,他们只是凭借自己的主不雅观想法去对待儿女,并没有一把标准的尺来衡量自己的行为。
比方说,父母要给女儿一条裙子,给儿子一套西装,两者的价格有差异,但是代价是一样的。可是我们却只看到了价格,没有看到代价。
毕淑敏在《孝心无价》里写道:“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填补,有些东西永无填补。”
父母的爱,是无价的;儿女的孝顺,也是。如果我们只是计较父母的爱,而忘了自己该当如何孝顺,那便是对父母的大不敬,一定会留下遗憾。
作为父母,肯定不肯望儿女断交,毕竟,儿女是他们的“心头肉”。
03
兄弟姐妹断交不断交,生活总得靠自己。
写过一篇文章《人这生平,要靠自己,别把兄弟姐妹看得太重》。
读者“流落的云朵”留言:别说兄弟姐妹了,连父母都靠不住。在她结婚之前,常常寄钱给弟弟,还买衣服给弟弟。但是现在弟弟的日子好过了,却从来没有一丝回报的想法。都怪自己,把感情看得太重了。
有句话说得好:“你做的统统,只是冲动了你自己,没有冲动别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都有自己的小家庭,如果彼此牵扯太深,反而碍手碍脚。
事实上,很多人在中年的时候,离开了家乡,一年到头,都很少看到兄弟姐妹了。家乡有什么变革,是不是分了什么东西,都无关紧要。
可是,有的人却牢牢地盯着家乡的财产,连一块菜地,都不会放过。即便没有韶光去管理,让菜地变成荒地都行,但是不能给兄弟姐妹去栽种。
换一个角度去想,如果每个人都是靠自己,那么还客岁夜家庭里争夺财产,有什么意义呢?
你只是一口气,没有咽下去而已。如果咽下去了,你的内心反而好受了,压根就不在乎断交或者不断交。
04
兄弟姐妹断交后,对谁都没有好处。
我的祖母,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两兄弟成年后,把父母留下的一栋老屋子分开,各住半边。由于中间是一间堂屋,无法分开,他们闹得不可开交。
弟弟一气之下,外出打工半年。等他回来的时候,创造哥哥把自己那半边屋子拆了,砖头和木材都卖了。弟弟尴尬地说:“哥,我已经在城里买屋子了,这次回来,本想把整栋屋子都给你。”
哥哥站在原地,愣了老半天。
人性中,有这样一种恶:我得不到的,你也休想得到。
兄弟姐妹,伯仲相亲。如果非得分成很多份,就相称于把手指掰开,把手掌废掉一样。你又于心何忍呢?
不管兄弟姐妹对你有没有帮助,能否帮助到你,都没有关系,毕竟你的“左膀右臂”还是完全的。来日方长,如果有一天,大家都觉醒了,统统的美好,就回来了。
做人要留后路,不要自掘宅兆。
05
兄弟姐妹无法真正断交,只是给外人看了一个笑话。
即便你和所有的人都断交了,也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血脉、基因。并没有人,像孙悟空一样,从石头缝里跳出来。
一个大家庭,被撕裂成无数的碎片,哪怕你霸占了一大半的碎片,也是别人眼里的一个笑话。
在山东梆子戏《墙头记》里,张木匠独自把两个儿子拉扯大,帮他们娶媳妇。可是,张木匠走不动的时候,两个儿子都不愿意照顾。
好不容易说好,两家轮流照顾,一月一换。但是到了31日那一天,就推诿扯皮,闹得不可开交。毕竟,父亲多吃三顿饭,是不公正的事情。
张木匠的朋友王银匠,对两个儿子说:“别嫌弃老父亲,他手里还有银子。”
于是乎,两个儿子又开始争着照顾张木匠。他们的行为,惹得看戏的人哈哈大笑。
俗话说:“察看犹豫者清,当局者迷。”
你以为很大的事情,在外人看来,便是芝麻小事;你以为一辈子都过不去的坎,不过是自己建立了一堵高墙。
说白了,你便是为了面子,丢了里子。兄弟姐妹反面气,会带来怨恨父母、争夺财产、相互抬杠、常常谩骂等行为;彼此要分开,又不得不面对,就像舞台上的小丑一样丢脸。
06
要懂得,生命因关爱而俏丽,人间因戴德而和谐。
既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不能摆脱血缘关系,那就学会戴德,不计较得失落。
《菜根谭》有言:“伦常本乎天性,不可认德怀恩。”
伯仲情深,是人的天性,没有一架天平可以衡量,没有一把尺子可以量得准。
民气如尺,可长可短。
民气如海,有容乃大。
愿你我,不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过分纠结。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笔墨,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