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PHP教程 » php干支纪月技巧_天告诉我们的我们编制成精妙的时间之网

php干支纪月技巧_天告诉我们的我们编制成精妙的时间之网

访客 2024-11-15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仰望苍穹·智行千里」

php干支纪月技巧_天告诉我们的我们编制成精妙的时间之网

php干支纪月技巧_天告诉我们的我们编制成精妙的时间之网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编者按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喜好晚上出去不雅观察星象。
一日,正当他在聚精会神仰望星空时,一欠妥心掉到了一口井里,途经的人便嘲笑他说:“你只存心不雅观察天上的东西,却没有看地上的事情。
”泰勒斯却对他说:“来日诰日会下雨。
”第二天,果真下雨了。

总有人在嘲笑那些仰望星空的人,但人类对付苍穹的探索从未停滞。
中华民族也是如此,从女娲炼石补天,到夸父奔忙山海逐日,再到屈原《天问》的追索,先民始终在试图拉近与宇宙星空的间隔。
这是一种本能的好奇,还是出于现实的需求?

我们为什么仰望苍穹?要回答这个问题,不仅须要查阅资料,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沿着古人的足迹穿越中华大地,在不同的地点不雅观察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运动。
2020“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穿越山川和古今,不雅观测太阳与星空。

《三联生活周刊》X 别克·寰行中国系列专题内容「仰望苍穹,智行千里」将溯源中原先民宇宙不雅观的形成与变迁,梳该当代中国航天的前沿造诣,探索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飞天梦想的实践。

本篇文章,我们将一起探究一系列问题:韶光从何而来?中国传统历法如何制订?天文在个中又扮演若何的角色?

约公元733年的一天,诗仙李白和众兄弟春夜聚会饮酒畅游,溘然之间,李白感慨道:“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如果用当代盛行语来吐槽,我们可能会说:“原形了。
”它无情地点出了人类在天地、光阴这些伟大观点下的微小处境,李白的结论虽然是及时行乐,但这句充满哲思色彩的话却让我们思考一件事:我们如果只是天地之间的一名乘客,那么天是什么?

中国古人对天的认识并分歧一,有人说天是物质的,有人说天是至上神,有人说是气体,有人说是固体,不过最盛行的有两种阐明,一种是“天圆地方”的物质不雅观,一种是将天当成最高神的精神不雅观。
无论如何,天看起来都离人很远。

但人类与“天”之间的关系,实在比我们想象中更近。
从风雨雷电的气候变革,再到我们呼吸的空气,这些无不与天有关。
而“天”的影响还渗透到人类的各种制度培植之中,从政治经济,到日常生活。
生活中在用的韶光制度就来源于对“天”的不雅观测——先民仰望苍穹,创造天象变革有一定的规律,于是制订出可以衡量、打算韶光的一套方法,被称为历法。

这是古老文明共有的文化特色。

例如古埃及人创造,在尼罗河泛滥日,下埃及(埃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央区。
习气上指开罗及其以北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区。
)可以看到天狼星和太阳相遇于地平线上,于是将之定为一年的开始,他们制订了天下上最早的太阳历。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古代苏美尔人则根据玉轮的盈亏循环,将从弦月到弦月所需韶光定为1个月,12个周期定为1年,这是太农历的起源。

不同于以上的古老文明,古代中国创制出了许多繁芜而精妙的历法。
虽然1949年之后,官方采取公历纪年,但中国自有的传统历法,如阴历(即俗称的农历,1970年之后改为此名,下均称为农历)、傣历、羌历、藏历、彝历等仍旧薪火未灭。
这个中居于主流地位的无疑是农历,农历有别于天下其他文明古国历法的地方在于它采取“阴阳合历”,即是兼顾阳历和农历的历法,同时不雅观测太阳和玉轮的运动轨迹,将玉轮绕地球运转一周的韶光定为一个月,并参考地球环绕太阳运转一周的韶光来纪年。

农历是范例的阴阳合历。
它的出身与完善都与中国古代天文有很大关系,这是一段若何的奇妙过程呢?

农历

正统王朝历史的不雅观天制历

不雅观天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它源起久远,成熟很早,除了启示浪漫想象和文学创作的灵感,也有其实用代价。

日晷仪:我国古代不雅观测日影计时仪器

殷墟甲骨中,已有大量关于日食、月食等天文学征象的记载。
春秋战国文献中也有许多日月星辰变革的书写。
清代学者顾炎武曾总结道:三代以上,大家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即是说,在夏商周三代,农夫、农妇、戍卒乃至于儿童等都已懂得些根本天文学知识,并已能够将之用于生活实践之中,这可以看作是农历出身的先决条件。

夏商周三代历法紧张的差异只在于年头的月建不同(因此有“三正(月)”之说),而其打算韶光的方法已无太大差别。
我们一样平常将中国传统历法称为“阴历”,正是由于古人认为到夏朝基本制历方法已经形成,这一历法格局在后代虽有损益,却只是朝向更精确的方向发展。

月建:又称月令,是古人干支纪月的一种方法

古代以北斗七星斗柄的运转作为定时令的标准﹐将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用以纪月。
“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真个指向,是干支历法中十二个月之始。
阴历以建寅之月为年头,殷历以建丑之月,周历以建子之月,这样三个历法的正月就不同,阴历正月与现在相同,商历正月为现在的农历12月,周历正月为现在的农历11月;由此三种历法形成的四季也不同,阴历与农历四季相同,以1、2、3月为春季,商历的春季为农历的12、1、2三个月,周历的春季为农历的11、12、1月,其他时令以此类推。

对我们当代生活而言,这些无疑属于“老黄历”的范畴,但是如果从公历跳转到农历的频道,我们还是能感想熏染到这种历法的有趣之处。
举个例子,除夕是中国最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虽然又被称为“大年三十”,但是细心的人会创造一些年份里尾月二十九就算进入了除夕。
为什么会这样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须要理解农历的制历办法。

古人以月相的变革周期为一月的长度,以太阳回归年的长度为参考,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均匀历年与回归年相折衷,并加入干支历和二十四节气等内容。
阳历一年,固定天数为365天或366天,农历中一年的韶光则并不愿定,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折衷这一差距,于是在历法中利用“19年7闰”法,即在每19年中设置7个闰月,往后祖冲之经由打算,将其精进为391年中144闰的新算法,农历中有闰月的年份要多一个月,称为闰年,闰年可长达383天旁边。
这种历法之中,每个月的韶光并不固定,有时有二十九天,有时有三十天,这便是为什么每年除夕的韶光时而是二十九,时而是三十。

本日我们对付农历并不陌生,但对它得来的过程却并不理解。
比如冬至点是古代天文年度的起算点,冬至时候准确与否关系整年节气的预报,测出两次冬至时候,就能得到一年的长度,这样定出的年即为回归年,古代称为“岁实”
但是冬至点是移动的,这被称为“岁差”

晋代以古人们并不知道冬至点在缓慢移动,导致利用的历法总是有偏差。
东晋成帝时期天文学家虞喜明确提出“岁差”的观点。
后来祖冲之打算出冬至点45年差一度的科学结果,制成了一部在当时较为前辈的《大明历》。
但是新法在实行上却碰着阻力,宋孝武帝与满朝文武都不明白其高明之处,激烈反对之声不断。
祖冲之只管极力辩解新法却始终未被采纳,直到他身故之后,他关于冬至点、岁差等关键天文创造才得以利用于历法之中。

祖冲之:南北朝期间精彩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生平研讨自然科学,其紧张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器制造三方面。
由他撰写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对后世的天文研究供应了精确的方法。
其紧张著作有《安边论》《缀术》《述异记》《历议》等。

古代历法改造之难,一在于天文不雅观测技能的掉队,二在于民气与天文之间的隔阂与守旧不雅观念。

不过古代天文学家,从不畏难,也不知足于已有的成果,而是连续在精确历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明末西学东渐,科学家徐光启接管西方天文学知识,集多人之力编成一部《崇祯历书》,书中大量引用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并明确引入“地球”观点,但由于反对派的滋扰与晚明政局动荡,此法并未得以实行。
参与编纂此历的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将其献于清顺治帝,经由一番中西历法之争,直到康熙年间才得以利用,即是《时宪历》。

这部历法和我们的关系就更密切了,实在本日所用的农历只是其更高阶的修订版罢了,至今民间还有人用“时宪历”的说法。
时宪历之前的历法均采取“平气法”,即将整年平分为24节气,节气之间天数相同;《时宪历》则以太阳在黄道上位置为标准的定气,这使得节气更加准确。

中国正统王朝历史上先后利用过上百部历法,经历了五次大的改革,在追求精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方面的造诣。

我们可能会好奇,古人为什么要仰望苍穹,不厌其烦地修订我们的历法,使之达到当时最精准的水平?这与古代的政治经济有很大关联,作为将农业文明发展到极致的古国,历法的精益求精与农业息息相关。
农业生产极度依赖农时,故而历法对农业生产的辅导与借鉴意义便是刚需。

流传至今的很多农谚都和天文气候有关:“瑞雪兆丰年”是说下雪对付农业收成的意义,“春雨贵如油”则是说春日雨水对付作物成长的主要浸染,“麦到清明齐,禾到大暑割”是在提醒不同季候作物的成长期等。
“天”通过气候和节气的办法使得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带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规律性,使其能够达到精耕细作的水平。

我国古代天文仪器

天文学家陈遵妫师长西席对此总结道:“古人不雅观测天象的紧张目的在于洞察自然界的征象,创造它的规律,从而决定一年的时令,编订历法,使农事能够及时进行。

农历作为正统王朝的历法,始终在中国历史上霸占着中央位置,并影响了周边许多少数族群。
只管如此,每个地方的人们仍旧利用着自己的独特历法,以与当地文化、历史和生活相结合。
不过傣历、羌历、藏历等都是像农历一样的阴阳合历,中国彷佛没有单独的太阳历体系。
当我们将目光投射到西南彝族地区,事情却变得不一样了。

彝历

西南民族的独特太阳历

像在许多族群中一样,“天”在彝族先民中也有神秘的意涵。
他们仰望苍穹,想要与之发生联系,对天地万物的天生产生了一种浪漫的想象。
在彝族创世史诗《梅葛》中表达了虎生万物的宇宙不雅观,虎于去世后,身体瓦解,左眼变作太阳,右眼化为玉轮,牙齿成了星星,油脂变作彩云,肚腹变作大海,血成了海水,肠化为河水,毛为林木,继而“天上撒下三把雪,落地变成三代人”。

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历法文化展示馆内,

集中展示了彝族古代文明成果和文化遗产

在对天的凝望之中,彝族先民初步节制了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从而创造出丰富的历法形式,据不完备统计共有:人体历法、十八月历、十月太阳历和十仲春太阳历等形式。
个中最为主要和完善的要数十月太阳历。

但是在1977年,天文史学家陈久金走进彝族社会的时候,创造这些历法已经荒怠不用,民间对付十月太阳历也已不知其为何物。

陈久金采取人类学的野外调查,深入凉山腹地,对当地彝族老人进行深度访谈,还原了彝族十月太阳历的精妙。
他创造,该历法以太阳回归周期来定年月和时令,将一年分10个月,一个月平分为36日,余下的5-6日不算在内,寓意阴阳交替、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过年日”,4年一闰,这样均匀每年的韶光固定为365.25天,这一回归年的数据已经十分靠近当代科学不雅观测的结果。
陈久金因此感叹道:“彝族太阳历不仅在中国各民族中具有突出的地位,而且在世界各民族中实属罕见,最可宝贵。

在还原十月太阳历的根本上,陈久金解开了彝族社会的很多文化之谜。
例如彝族的火把节便是十月太阳历的新年,彝族的毕摩(职业宗教人士,彝族中最受尊敬的有知识的人)就类似于中国上古天文学家,他们都须要有天文与星历知识。
通过解开彝族天文历法的秘密,陈久金帮助我们对彝族文化有了更透彻的认识。

不止专家学者,神秘的十月太阳历同样也吸引了大众的好奇。
2020年,为探秘“中原苍穹”,理解“天”对付中华民族的丰富意涵,别克寰行中国车队也追随先贤的足迹,来到云南楚雄,近间隔感想熏染彝族传统历法的神秘之处。

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

在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虎推地球、三女托太阳的雕塑,表示了天文在彝族人的文化体系中的核心位置。
彝族十月太阳历历法文化展示馆有许多十月太阳历的研究资料,个中颇为有趣的是,十月太阳历又称十兽历,每个月都有与之对应的动物,以作为当月的守护神。
例如彝历一月(对应公历12月27日至1月31日)的守护神是黑虎,该月出生的人,会具有王者气质。
这与彝族先民的文化崇奉有很大关系,他们认为大自然中浩瀚生物都具有灵性。
天有天神,地有地神,日月皆有神,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皆有灵,这些神灵与人的神灵是相通的。

历法的背后实在隐蔽的是彝族的特有文化体系——人处于天地、万物的整体序列之中,那是一个天地、人、万物平等的天下。

尾声

无论因此农历为代表的阴阳合历还是彝族的十月太阳历,都让我们看到中国人对付来自于“天”的知识的渴望。
人们急迫想要探索天的规律,积极探求与天沟通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构筑了我们的文化之维。

历法正是连接苍穹与大地的人间物证,

它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凝集物。

在人类对历法的利用中,“天”不再是仇敌,各类天象的天生也不再令人感到恐怖,人们顺天而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历法”是天之法,同时也是人之法,是天见告人的秘密,同时是人所编织的生存之网。

---------------

「仰望苍穹·智行千里」系列下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索天文对中国古代政治典章的影响。

天上的星辰为何与人间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中国人常说的“天人合一”哲学体系如何形成?中国的占星如何成为了一种政治工具,天文又如何影响塑造了中国的社会生态?

11月19日,我们连续动身。

“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是由上汽通用汽车别克品牌打造的文化体验平台。
从2014年至今,“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累计行程超过4万公里,足迹遍及神舟大地。

2020“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第七季以「中原苍穹」为主题,在为期三周、总计近2500公里的行程中,《三联生活周刊》团队跟随别克艾维亚家族车队,行至云、贵、川三省,追寻先贤对苍穹、宇宙的探索脉络,感想熏染从古至今人类理解宇宙的伟大抱负与对超越性的追求;见证今日中国航天的前沿造诣,在历史与现实间求索千年华夏文明。

仰望苍穹,智行千里,

一起瞥见韶光、文明与未知。

“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探访地点推举

抚仙湖太阳不雅观测站,从属于中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位于昆明太阳山临湖果岭海区域,是亚洲最大的地面不雅观测基地,也是天下上最好的太阳物理不雅观测地址之一。
其主力不雅观测设备是位列国际三大前研不雅观测系统之一的一米新真空红外望远镜,紧张进行高分辨率的太阳成像、光谱以及磁场不雅观测,在太阳物理研究领域取得了浩瀚成果。

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位于云南省楚雄市偏北部,以彝族十月太阳历古历法为紧张标志。
雕塑广场中间红、白、黑等多种颜色的花岗岩墙壁上雕刻着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发明过程和打算、换算方法。
公园内设有“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历法文化展示馆”,集中展示了彝族古代文明成果和文化遗产。

玉龙雪山景区甘海子,玉龙雪山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境内,全长75千米,是北半球最近赤道终年积雪的山脉。
在纳西语中玉龙雪山被称为“欧鲁”,意为“天山”。
甘海子位于玉龙雪山脚下,原是一处高山湖泊,后因地质变革,出水口扩大,当地百姓俗称“干海子”,形成了一片茂密的高山草甸。
这里是仰拍玉龙雪山雄浑全貌的不二之选。
在玉龙雪山景区甘海子,欣赏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以雪山为背景,以大手笔写意,近间隔感想熏染云南纳西族对天的崇拜和对自然的亲近。

参考文献:

[1] 张闻玉,《古代天文历法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

[2] 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上海公民出版社, 2006;

[3] 刘尧汉,《中国文明源头新探 道家与彝族虎宇宙不雅观》,云南公民出版社,1985;

[4] 陈久金,卢央,刘尧汉,《彝族天文学史》,云南公民出版社,1984;

[5] 汪启明,《中华简史》,成都巴蜀书社, 2018;

[6] 彝族人网,http://www.yizuren.com

[7] 陈美东,《陈美东:中国古代历法概说》,人文与社会,2013,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8/3756

[8]寒萧,《富商期间的天文不雅观测及历法》,知乎古代天文学专栏,2020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0516049?utm_source=wechat_session

[9]《授时历、大统历、时宪历——三个王朝最主要的三部书》

图片来源:“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视觉中国

策划:三联.CREATIVE

监制:高效

作者:张小白、维尔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李木李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标签:

相关文章